English


观音像 马子岳摄



舍利塔 马子岳摄


海空学院622实践队开展关于临清舍利宝塔的调研

8月25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22实践队在队长马子岳组织下前往山东省聊城临清市西北部2千米卫河东岸进行实践调查,此次我社会实践团队的目的是了解临清舍利宝塔建筑史及建筑详情感受并宣传家乡文化

首先,为充分了解到临清舍利宝塔的历史文化,622实践队成员到所在地联系到了景点管理员,由景点管理员刘先生向实践队成员介绍临清舍利宝塔的起源。舍利宝塔,也叫临清砖塔,高61米,共八面,有九级,为楼阁式。刘先生先带领实践队去观看了塔内的石刻题记,其中《迁移观世音菩萨塔疏》《修建观世音菩萨塔疏》对该塔的建造源由和建造经过进行了详细介绍。

石刻题记大致是讲,明朝万历年间,临清的文人豪绅经商议认为当时临清风水不好,并向宫府报告,官府最后决定将观世音菩萨像移到砖城北水关下(即现临清新开村),为了安置好观世音菩萨像,人们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开始在此处修建塔身,终于共历时九年,九层宝塔全部建成。此处正是临清汶卫两河汇水口,一则为改风水,二则为“扼塞两河水口,弘开万里天关“临清舍利宝塔是临清以前繁华的象征啊!刘先生这样讲道。

随后,实践队告别刘先生开始对临清舍利宝塔实地进行考查,进入塔内,实践队成员分层进行考查最后在同一层进行总结汇总。宝塔通体垂直为砖木结构,塔刹呈盔形,塔内佛像十一尊,庄严肃穆,塔中心部位有从地拨出而贯穿全塔的金丝楠木通天柱,实践队查询资料才知这是用来承托每层平面负荷,象征寓意着消灾祛难,洪福齐天,建筑风格有宋代遗风。

实践队发现塔各层平面皆为正八边形,九层中除了第六九层塔心室为八角形外,其余几层塔心室为正方形。进入塔内,各层有转角形石质梯道,地面楼板为金丝楠木质,每层辟八门,四明四暗。顺梯道可迂回逐层攀至顶层,每层室内皆有刻石且明暗有别,内部空间层层变化,扒道的狭长幽暗与透过券窗的阳光形成鲜明对比,颇具特色。

整体来说,登塔远眺,四面八方景色皆可尽收眼底,而在第六层塔心室东西两面券窗上分嵌石题词“西引太行”“东延岱岳,以“朝宾岱宗暮太行”夸张地表现出登高远眺视野之广。塔檐上有铜铸的小钟铃,被风吹动,会发出清脆的悦耳之声,登高望远,塔岸闻钟,观如带运河,令人心旷神怡。转至第七层,塔心室壁四合,东西南北布砖雕,字样分别为“阿众佛“弥陀佛”、“宝生佛”、“成就佛”,有四面生佛之意,庄严肃穆。

最后,在结束完实地考查以后,实践队成员采访了当地老人。“我就生活在临清舍利宝塔脚下的新开村里,我在这生活了几十年,从小就在岸边听风过铜铃发出的声音,临清塔庄严肃穆,是咱这的代表象征”老人这样感慨道。

临清舍利宝塔,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劳动结晶,是运河文化和佛教文化在时代碰撞下在这片土地的衍生物,它蕴含着久远庄严的文化气息,代表着以前繁华的临清,象征着古今临清人对繁荣富足生活的的追求。临清舍利宝塔代表了临清家乡文化,是临清人的骄傲!

(作者:马子岳 编辑:王志成 审核:邓云强 来源: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622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