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国石油大学报以“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打造研究生创新培养新高地”为题,对海空学院实施科教融合战略,创办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报道全文如下:
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
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打造研究生创新培养新高地
“实验班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把研究生放到科研单位,在真实科研训练中提升创新能力,这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模式的创新。”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王其茂研究员在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2021年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开班仪式上给予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高度评价。
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面向国家海洋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积极打造信息与海洋交叉学科平台,自2020年起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设立了“研究生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高端的科技项目、丰富的学术交流、创新的学术思想、丰厚的奖助学金体系,通过科教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信息+海洋”交叉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高地。
“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和未来规划自主选择合作单位和指导教师,学校和合作单位联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科研前沿阵地,通过国家重点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崔学荣介绍说,海空学院积极推进科研育人,将学科优势、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通过组建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联合培养研究生,提升创新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海洋事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实验班招生指标单列、导师学生双向选择、联合成立研究生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重大事项决策……自实验班创立以来,海空学院与合作单位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科教融合、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业务应用等多元一体的科教融合体系与合作发展平台,以此为依托做好实验班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智能信息处理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徐爽说:“在自然资源部海洋第一研究所,我们参与了‘两洋一海’区域超高分辨率多圈层耦合短期数值预报系统研制等项目,参加了‘2021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许多同学乘船出海,奔赴科研一线。这些经历,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科研、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
“在这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研究工作,而且这里可以应用的数据资源更丰富,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设计实验方案,研究进度也更加提前了。”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越正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进行“全极化SAR风场反演”方面的研究,虽然只有两个月,但是张越感觉自己的科研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每年的“新生第一课”上,海空学院院长张杰都会说,“科教融合是一篇大文章,我们一定要把这篇文章做好做足”。在海空学院,“教育与科研必须紧密结合”也已经成为共识。树立“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使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为教育提供不竭动力,以此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着力加强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现科技与教学的合作共赢,这也是创办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一直追求的。在近两年的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海空学院的研究生作为负责人连续获得金奖,在山东省“挑战杯”大赛中也连续获得特等奖,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实践育人的作用逐渐凸显,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会逐步参与到一线的科研项目中,正是这样的科研实践,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充满潜力、充满活力的优秀研究生。
自海空学院成立以来,十分重视与国内重点涉海科研单位的合作共建。牵头联合国内48家海洋信息领域科研单位在中国海洋湖沼一级学会下成立了海湖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推动实现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与学校共建海洋资源与信息工程高等研究院。对于研究生而言,多方合作共同搭建了很好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平台。创办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就是落实共建协议、推进科教融合的重要举措之一。
“科教融合创新实验班的开设就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实验班的开班,标志着学校、海空学院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科教融合更加深入,也标志着研究生创新培养迈出了新步伐,为学生全面发展开拓了新的渠道。”海空学院党委书记郭文说:“学院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指示要求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努力实现高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高层次育人的目标,把实验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成典范。”
(作者:李伟嘉 于华帅,来源:中国石油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