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了解其传播效果及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更精准地传达沂蒙精神的核心价值。优化宣讲策略,为沂蒙精神的广泛传播奠定坚实基础。1月20日至23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沂蒙芯声”宣讲团一行抵达临沂,赴实地实践调研。
第一站:沂蒙革命纪念馆——军民一心,见证红色传奇
第一站,实践队员们踏入了沂蒙革命纪念馆,开启了一场穿越历史的红色之旅。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展品,静静诉说着沂蒙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对党和军队的无私奉献与坚定支持。在纪念馆内,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遗物,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沂蒙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舍生忘死投身革命。红嫂们用柔弱的身躯架起火线桥,战士们冲锋陷阵、无畏生死,他们对党的忠诚令人动容。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了解到沂蒙人民如何在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他们不仅积极参军参战,还用小推车运送物资,用肩膀扛起担架,为前线将士提供坚实后盾。这种军民一心、生死相依的鱼水情深,正是沂蒙精神“军民团结”的生动写照。
实践队成员参观纪念馆 王鑫凯摄
第二站: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英烈,传承忠诚担当
第二站,实践队来到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瞬间将队员们包围。一排排整齐的墓碑,宛如一个个坚毅的战士,无声却有力地见证着沂蒙人民为革命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其中,一位年仅15岁的烈士李明的照片和事迹介绍,让队员们驻足良久。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掩护部队撤离,英勇牺牲。这位小烈士的事迹让队员们深感,革命胜利的果实是无数像李明这样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
实践队成员在陵园前合影 韩含摄
第三站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铭记历史,生命诠释精神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关键一役,我军以巨大牺牲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为全国战局的转变立下赫赫战功。站在战役遗址,队员们被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展现出了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这些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让队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沂蒙精神中“爱党爱军”和“无私奉献”的深刻含义。站在烈士墓前,队员们仿佛能听到他们冲锋陷阵时的呐喊声,看到他们舍生忘死、奋勇拼搏的身影。那一刻,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绝非空话,而是这些英烈们用实际行动铸就的丰碑。
实践队队员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合影 王鑫凯摄
实践队队员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参观 王鑫凯摄
第四站 临沂大学·座谈学习,感悟红色力量
在临沂大学,陈三营教授为宣讲团成员深入剖析了沂蒙精神的形成背景、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沂蒙精神孕育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熠熠生辉。它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陈教授指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是沂蒙精神的核心,这种精神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融入沂蒙人民的血脉之中。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人民倾其所有支援前线,无数妇女拆掉自家门板为战士们搭桥,老人为伤员熬药,青年踊跃参军。这种无私奉献、团结一心的精神,跨越时空,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力量。
宣讲团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 王鑫凯摄
临沂大学陈教授为宣讲团成员讲述沂蒙精神的形成 王鑫凯摄
宣讲团成员与临沂大学陈教授交流 王鑫凯摄
座谈结束后,宣讲团成员来到临沂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内,浩如烟海的书籍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为宣讲团成员提供了深入了解沂蒙精神的广阔平台。成员们沉浸于书海,通过研读历史文献、学术著作与红色经典,系统地学习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在图书馆的学习过程中,宣讲团成员们不仅汲取了知识的力量,更深刻感受到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书籍中的文字仿佛跨越时空,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宣讲团成员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感悟沂蒙精神的伟大,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青年奋斗前行的精神指引。
宣讲团成员在临沂大学图书馆前合影 王鑫凯摄
青春献礼·砥砺奋进
此次实践调研学习,不仅是一场深刻的历史教育和精神洗礼,更是一次探索红色文化与新时代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宝贵财富,更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沂蒙芯声宣讲团将以此次调研为新的起点,持续探索红色基因与创新精神的深度融合,以沂蒙精神为指引,淬炼精神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王鑫凯 审核:段诗云 李凌骁 责任编辑:陈孝迅 来源:沂蒙芯声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