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霏微,天地清明。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之际,为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清明节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2025年4月2日,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测绘工程2402团支部举办了“清明承古韵,青团寄温情”主题团日活动,活动在西环201教室开展,测绘2402班全体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陈卓宇主持团日活动 樊亦航摄
全员落座,团支书陈卓宇以一场介绍清明节的讲座,拉开本次团日活动的序幕。水墨画风的PPT徐徐展开,陈卓宇以“历史由来——民俗活动——诗词歌文——传统美食”四个方面为脉络,向同学们讲述清明节的方方面面。从介子推的忠烈传说,到《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哲思,从扫墓祭祖的香火绵延,到纸鸢扶摇、秋千荡春的民俗画卷,还有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伤感,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的闲适,王磐“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的舒朗……这些无不让同学们对这一传统节日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体会到了清明节深厚的文化底蕴。
陈卓宇介绍清明习俗 樊亦航摄
在介绍完清明节的历史文化后,陈卓宇转而介绍起清明节气的传统美食——青团。照片上软糯圆润、光泽鲜亮的青团让人口舌生津,引得同学们不禁想象面前就有一块青团让其大饱口福。这时,陈卓宇说:“这次活动我们不仅要思之文,还要食之味,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做青团!”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炸开了锅,迫不及待想要一展身手。在正式动手之前,陈卓宇在大屏幕上演示了具体的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由于条件限制,材料只是预制的青团粉和成品馅料,但新鲜感让同学们忽略简陋的条件,更加期待制作的开始。
分发青团制作材料 樊亦航摄
俗话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满心热情的同学们在制作青团的第一步上便遇到了困难。在没有做过青团的学生手中,糯米粉像是青岛的天气一样变化莫测,水多一点就稀得不成样子,少一点就黏在筷子上难以搅拌。有的同学一直不停地“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让人哭笑不得。好在也有一次就成功的同学,在向遇到困难的同学“炫耀”的同时,也在指导他们去“驯服”面团。在活动结束后,陈卓宇说:“本以为最简单的步骤却成了最难的一步,这可能就是实践活动的乐趣吧。”
同学们在制作青团 樊亦航摄
同学们在制作青团 樊亦航摄
和好面后的同学们趁着热乎劲,开始调配心仪的馅料。班委准备了红豆泥、肉松、沙拉酱、咸蛋黄等多种配料,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华”。豆沙肉松、沙拉蛋黄、大杂烩……各种组合五花八门,当然味道好坏也只能吃到的人自己评说了。做好的同学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享受着劳动的甜蜜,引得没做好的同学也加快了动作。教室里充满青团的清香和学生的欢声笑语,真恰是“一口吞进明媚春色”。
同学讨论着馅料配比 樊亦航摄
教室内热火朝天 樊亦航摄
大家享受制作成果 樊亦航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陈卓宇组织同学们把青团包装起来,送给校园内的同学和教师职工。交通岗学生、宿管阿姨、值班老师……收到青团的人都喜笑颜开,让同学们也感受到特殊的节日情谊。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打扫教室,开窗通风,给于本次团日活动圆满的结尾。
“整装待发的青团” 樊亦航摄
送给交通岗学生 樊亦航摄
送给宿管阿姨 于子涵摄
此次活动以文载道、以食传情,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清明节的历史文化,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通过亲手制作青团,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测绘2402团支部将继续举办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樊亦航 审核:王艳威 责任编辑:王静依 来源:测绘2402团支部)